热线电话:400-123-4567

 
prevnext

金融支持农村清洁供暖模式研究

  推行清洁供暖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2017年是推行清洁供暖政策元年,作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2+26”通道城市之一——山西长治市的清洁供暖工程推广较快,社会效益显著。但以政府补贴为主模式难以实现清洁供暖特别是农村地区清洁供暖的可持续发展,最佳解决方案是将农村清洁供暖推向市场化,探索市场化模式和金融支持路径,构建“企业为主,政府推动,金融参与,居民可承受”的清洁供暖长效运行机制。笔者以长治市清洁供暖的发展现状为例,分析了其存在的制约因素,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农村清洁供暖金融需求对金融支持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长治市清洁供暖发展现状 

  清洁供暖成效显著。为治理雾霾污染天气,长治市以“热源侧”清洁能源改造和“用户侧”建筑能效提升为重点,大力推进冬季清洁供暖工作。截至2018年末,全市节能供暖面积达到106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较2016年末增长33%。其中,煤电联产热源供热面积达到7400万平方米,天然气热源供热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分别较2017年末增长11%和60%。2018年清洁供暖替代散煤消耗量31.2万吨标准煤,减少SO2排放量2496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624吨,清洁供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关政策持续发力。为推进清洁供暖工作,2008年长治市政府出台了《长治市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改造完成后可以使建筑物能耗水平降低40%-50%,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17年5月,长治市政府出台了《长治市2017年冬季清洁供暖“以电带煤”“以气代煤”工程实施方案》;2018年12月,长治市发改委与长治市财政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长治市冬季清洁取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目标为力争到2020年实现“三个100%、一个80%”,即主城区清洁取暖覆盖率100%,县城建成区清洁取暖覆盖率100%,平原地区农村清洁取暖覆盖率100%,山区农村清洁取暖覆盖率80%以上。

  清洁供暖实践取得初步经验。长治市在全面推进辖区清洁供暖工作的同时,与亚洲开发银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合作,选取长子县作为清洁供暖试点,积极探索沼气、生物质锅炉、石墨烯、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等适合北方农村地区的改造路径,对当地农村环境、建筑特点、农户居住习惯、收入情况、清洁供暖诉求等进行了调查了解,对这5种技术路径的热源特点、取暖特点、出投资、运行费用等进行了研究测算,掌握了北方地区农村清洁供暖经验。

  金融支持清洁供暖初见成效。长治市金融部门积极投放绿色信贷,较好地满足了清洁供暖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截至2019年2月末,金融机构向清洁供暖企业发放贷款余额4.7亿元,同比增长14.6%,较各项贷款增速快2.1个百分点,较2018年末增长38.2%。其中,相关领域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5亿元,同比增长3%;向清洁供暖农户发放贷款余额1573.3万元。

  目前,清洁供暖在长治市得到较快发展,环境效益也较为明显,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瓶颈障碍因素。一是资金压力巨大;二是缺乏市场竞争;三是用户需求不足;四是清洁供暖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尚不成熟。

  金融支持农村清洁供暖模式 

  解决农村清洁供暖过程中财政压力大、市场化程度低、缺乏长效运作机制等问题,需要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政府、企业、银行、农户合力,构建“企业为主,政府推动,金融参与,农户可承受”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村清洁供暖市场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模式主要是指现有的可用于农村清洁供暖的银行融资模式。以银行贷款主体来区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贷款主体,主要解决财政补贴资金缺口。《关于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的实施意见》要求,取消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动有经营收益和现金流的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改制。银行从信贷资金风险可控的角度出发,也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经营的项目必须有可靠收益和现金流,而目前农村清洁供暖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经营模式。以长治市为例,煤改电、煤改气、生物质锅炉等不同的清洁供暖路径由经信委(局)、住建局、农委等不同的政府部门承担,财政补贴分别按照标准划拨给了这些相关部门,政府融资平台没有清洁供暖的特许经营权和收费权,财政补贴和农户取暖费无法回流到政府融资平台,形不成可靠收益和现金流,因此,目前长治市尚没有一家政府融资平台因农村清洁供暖项目取得银行贷款。

友情链接